近日,我系夏伟蓉教授接受了《华西语文学刊》的专访,回顾了她的英语教学和学术研究等经历和体会。访谈全文发表在《华西语文学刊》第十辑第4至6页,现全文摘录,以飨读者。
问:您是如何走上外国语言学研究之路的?在您的治学生涯中,您认为哪些书对您产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响?
答:1990年我有幸赴澳大利亚访学,接触并阅读了一些语言学领域的原著,第一次与国外的学者近距离讨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术研究。我深深感到自己在外国语言学方面知识的匮乏,并下决心“恶补”。从那时起,我对外国语言学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olinger的Aspects of Language、Yule的The Study of Language、Levinson的Pragmatics等,对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章节,反复研读若干遍。回国后,西南交大外语系第一个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于1995年申报成功,第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作为第一批导师的我,正式走上了外国语言学研究之路。我非常感谢为建立这个硕士点付出心血和贡献的顾焕屿教授、姜可立教授和傅勇林教授。这个硕士点的建立为当时的外语系构筑了一个更高的学科平台,也为第一批导师的成长(包括我本人)创造了机会。
问:您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应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结合国内外外国语言学的研究进展,您认为当前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有哪些?
答:“外国语言学”涵盖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多,会涉及到多学科交叉。从近年国内有影响的期刊论文看,应用语言学研究迅猛发展,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外语教学、翻译及语料库语言学、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等均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热点。近期的语用学研究注重语用能力的探讨:汉语英语等作为外语的语用能力研究、语用能力的认知视角、语用能力的实验研究、语用能力的跨学科研究、语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与外语教学/外语学习、发展语用学、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语用能力与翻译能力等。随着汉语外推国策的确定,对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也成为近期的热点。
问:2009年您主持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大学生英语句法能力与句法多样性的相关研究”成功立项,目前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该项目的申报主要是我的学生徐晓燕老师的功劳。她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对句法研究很感兴趣,并将句法理论与自己的教学研究结合。课题组成员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解放军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学报》等国内CSSIC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课题目前正在结题。
问:2010年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了15名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您是其中之一。请问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答:谈不上成功的经验,只是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经历。第一,导师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形成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作为导师,不是通过自身居高临下的教授地位迫使学生感到敬畏,而是通过自身的人格和行为影响并感染学生。使学生懂得,不管社会变得如何纷繁复杂还是充斥着怎样的不良现象,都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底线和原则。第二,导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将他/她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术研究中产生的困惑和愿望,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三,导师自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浏览和阅读近期顶级期刊的相关论文,了解学术前沿。导师只有在学术和科研上给予研究生明确的指导和引领,才能受到学生诚服和尊敬。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如果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不能站到学术的前沿,就很难在本学科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也很难在研究生学业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有价值的指导。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视野对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第四,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几个关键阶段要及时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与必要的指导。例如:在刚入学阶段,指导研究生了解学科方向,引导他们进入本学科学术领域,指导他们选课,并让他们学会阅读相关的经典专业书籍;在选题阶段,指导研究生学会文献阅读和文献综述,指导他们阅读国内外顶级期刊的相关文献,鼓励他们针对选题大胆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论文开题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对所选题目如何进行研究的指导;在课题进行阶段,学生通过深入研究,对课题的理解愈来愈深刻,学生和导师的讨论切磋也比较密切,这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导师也要及时发现进展显著、创新突出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指点学生凝练学术思想,将论文撰写作为研究工作的一次升华过程。我的体会是,不要动不动就责骂学生,抱怨学生这里不对,那里不行,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看不顺眼。作为导师,要陪伴学生成长,看到学生的进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成就感,有继续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请问如何将语言教学与语言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
答:语言教学是语言研究的动力,又是语言理论发挥作用的场所。语言教学与语言研究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具备三种素质:第一,有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论的修养;第二,有学术意识;第三,有阅读文献的能力。其实很多课题就产生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在我们身边。有学术意识和应用语言学修养的老师能很快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缺乏这种意识就像半个盲人,对身边发生的潜在研究课题“视而不见”,没有敏感度。教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话题,因此要有问题意识。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要形成课题,教师必须有语言学修养的支撑。举个例子,教师课堂提问时有很多学生会沉默,回避回答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其原因是什么?有的教师会形成研究课题,用课堂观察、半结构访谈等定性方法;或用问卷调查的定量方法,用数据和分析回答这个问题。另一个例子,有的教师会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的学生进步快,有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进步。有学术敏感意识的老师会产生研究问题:这是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关?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相关学术文献,最后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例如,大学英语学困生和学优生的自主能力调查。
问:您长期担任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都阅卷点负责人。面临诸如托福、雅思等国外考试测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在您看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未来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大学生学习公共英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与托福、雅思等国外考试一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一直在不断的改革,这是社会和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语言测试学发展的必然。2013年12月考次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再次做了改革,取消了完形填空、快速阅读,增加阅读理解匹配题,复合式听写改为单词和词组听写,句子翻译改为短文汉译英。这些题型改革的目的除了增加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能力测试的比重,还有更深层的思考:即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篇组织能力以及用外语进行思辨的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考试的品牌。当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把此项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尺度时,四六级考试便被给与了过多的社会权重,从而使一些高校的外语教学偏离了既定目标。这不是四六级考试本身的问题。相信四六级考试还将长期持续下去,题型和考试方式改革也必定会继续。四、六级考试未来改革的方向将会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测量,考试不再局限于对英语知识的考察,而是同时考核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于大学生学习英语应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外语不是教会的,是学会的,因此首先要学会学习。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大学生,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进入大学很难适应自主式学习。最近几年,不少高校在逐步缩减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学分,很多学校的学分并不是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建议的16 学分左右,一些学校学分不到建议学分的一半甚至更少(丁仁伦、戴炜栋,2013)。有些人甚至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必要开设。我认为这是外语教育的一个误区。提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普通英语教学。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很多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比较弱,英语基本功并不理想,这些学生需要接受能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来提高英语水平。大学生中英语能力较好的学生是少数。预计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会从目前的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或学术英语转移。
(以上访谈实录中,“问”为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曾祥敏副教授,“答”为夏伟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