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周纯 英语系21级1班
大学入学的第一年我就一直在关注着有关出国出境交换项目的信息,但当时只觉得这种项目对于成绩并不优异的我可望不可即。大概是后来转专业成功给我带来的鼓励和心理暗示,觉得即使争取成功的可能性为零,但我愿意去争取的勇气增加了50%。当辅导员在学院群中分享了澳门大学2023秋季交换项目的消息时,我反反复复浏览着这个期待已久的活动,在心里一项项对比着它陈列的报名条件,甚至已经开始想象自己在澳门多姿多彩的生活;想要点击报名申请的双手蠢蠢欲动。
说到这里,如果对交换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浏览器搜索“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官网,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西南交大StudyAbroad”,这两个平台会更新较为全面与实时的活动信息。在交换回来之后和几位同学交流,她们都感慨自己吃了“信息差”的亏,连踏入门槛的机会都丢失了,因此提前收集渠道、了解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图一 “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西南交大StudyAbroad”部分页面
因为看见这个信息时是在转专业的第二学期,我依然面临着“一年上两年课”的繁忙的补课任务;再加上一些个人原因,那段时间我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处于非常混乱、无力的状态;连我自认为比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快消耗殆尽。那个交换项目的出现似乎成了我的一束亮光、一个可以暂时寄托注意力的居所,在确认自己符合参与条件之后,我去询问了父母和老师的意见,他们给了我最真诚的鼓励,以及就算追求失败也没有关系的勇气——于是我将精力集中到了新的目标。
图二 交换项目部分信息
我开始按照项目要求准备申请材料。不做不知道,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申请要求上陈列的那几行字也像是一个筛选门槛:筛选谁的心态好、谁的耐力强。我绞尽脑汁地写自荐信,思考怎样将我贫瘠的成绩和几乎为零的成就装饰得稍微好看一些;我一遍又一遍地跑教务、搜信息,询问那些不知道在哪个网址才能下载的材料。在此期间,我也想象着自己在面试时因为英语说得磕磕绊绊而被淘汰的场景;也许运气差一点,在审核老师看到我成绩单的那一刻,我就已经被淘汰了。不过我也会想象申请成功之后在澳门繁华的街道上潇洒漫步的场景,想象父母和老师对我欣慰微笑的样子;也会想象失败之后我安慰自己至少已经努力过然后长吁一口气的场景。与我同在英语系的隔壁班的一位同学也在申请这个项目,我俩互相分享掌握的最新信息,时常迷茫劳累到抱怨,偶尔想象成功拿到Offer的喜悦情景;就这样我们撑到了4月下旬,澳门大学发来邮件的那一刻——“Warm greetings from University of Macau!”并附带了我们在澳大的学号、课程与假期时间。当时我还不敢确定,因为我还没有进入到面试环节;国际处也没有通知我任何消息;申请栏上的状态依然显示“待审核”,而不是“申请通过”。我一边控制不住地期待,一边试图清醒地压抑着自己的期待。后来我才明白,这个项目总共录取名额有5个,但实际上符合要求且提交了申请材料的只有4个同学。因此,极其幸运和顺利地,这个机会砸在了我头上。
在这之后一直到交流生活开始之前,我感觉整个人生都灿烂了起来。生活方面的难题,磕磕绊绊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学习方面,作业再多、学习再累,我都会想象一下之后的精彩交流生活——想象给了我无限的安慰和期盼;因为转专业补课,我那个学期期末有10门考试。在尽力复习的同时,我也给自己作不让负担压垮自己的心理建设:“一口气考这么多试,每科都考好那才奇怪呢”。考试顺利结束后,我把港澳通行证和签证办理完毕,准备着迎接新的生活。
初到澳门的第一周,因为生活与习俗方方面面的不同,我和一同到来的朋友遭受了巨大的“Culture Shock”。堆积如山的行李;尚不齐全的生活用品;只会说粤语的澳门司机;全新的电话卡办理方式;晦涩难懂的导航系统……当然,我们最受到“Shock”的,是澳门高昂的物价。学习生活还没开始,我们就仿佛已经被吸干了精气。
在稍微适应了澳门生活之后,我们准备在阳光明媚的周末去逛逛澳门的大街小巷。那种感觉十分新奇:许许多多西式风格浓厚的建筑,狭窄但是新鲜的人行道,不同风味的小吃美食,随处可见的海河,甚至是公交车内扶手上的下车铃——这些事物都让我感到十分兴奋。到了晚上,又是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景色——澳门变成了一座发着光的城市,甚至连天空都被染成了五颜六色。澳门由两个小岛组成,面积十分小;但当我们学习累了,便会约几个同学一起出来放松。
图三 大三巴牌坊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关于我在澳门的学习生活。澳门大学的建筑非常规整,东部与北部是教学与实践区,西部与南部是生活区;没有校门,任何人都可以沿着马路参观学校,但进教学楼需要刷学生卡;游客还可以申请访客证,参观澳门大学极具特色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恢弘华丽,藏书量大,容纳量也非常大,即使在繁忙的考试周也会有剩余的空位;除了独立自习室与讨研室,其余座位都不需要预约。当我有空闲时间时,我喜欢拿两本感兴趣的书,坐在窗边,一边看风景一边读书,这让我感觉非常惬意。
图四 澳大图书馆背面
图五 使用图书馆设备学习
澳大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学校的教授来自世界各地,并且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授课是全英教学。我开始上课的第一周,分别上了来自澳门本地、日本、韩国、以色列、英国的教授的课程,唯一听到的几句亲切的中文来自日语老师;最让我们头疼的是教授们的英语发音各不相同,而且部分老师语速十分快,导致我整整一节课下来只听懂了半节课的内容。教授们都非常鼓励学生向他们咨询问题,以及支持学生说出自己任何的想法,或者闲聊也行;但在这之前需要先进行特定时间段的预约。
在澳门大学,“班级”“班长”“学习委员”这些概念是没有的。大家只是选择了同一门课,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因此,同一堂课中会有许多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会出现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室里有一半的人都还不认识的情况。虽然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每门课都会分组完成许多团队任务,但大家的联系也都并不深入。作为交换生,我们基本上也是跟与我们有比较多共同话题的、来自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交换生一起组队和娱乐。大家好像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或许部分同学本来就不喜欢社交,我们甚至一学期都没怎么和她们说过话。
图六 与来自俄罗斯的交换生合照
对我来说,“没有班级,没有班长,没有学委”这件事情最致命的是意味着所有的活动信息、所有作业提交的deadline都需要自己牢牢记住并作好规划。教授会提前很久布置课业任务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但deadline已经过了才发现作业还没写的状况经常出现。而且补交作业一般是不被允许的,只好自己认命,用失去的分数让自己在下一次deadline长记性。此外,学校要开展的各种活动、讲座、科研成果等信息每天都会被整理好,发送到每个学生和教师的邮箱中——想要了解也只能靠自己细细研读。总之,想要适应澳大的学习模式,培养良好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动性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比起学习生活,我们的宿舍生活更加生动一些(澳大的宿舍被称为书院,每座书院都以它的创建人命名)。因为澳门高昂的物价,我们几乎每隔两周就会拖着行李箱去离学校比较近的横琴口岸“进货”(每个宿舍都有一台小冰箱,可以让食材保持新鲜)。拿到便宜的食材之后,我们就开始大展身手。我们经常感叹自己在烹饪方面的天赋,觉得甚至比餐馆的饭菜更好吃,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吃坏肚子的情况。
图七 宿舍自制咖喱鸡
书院组织的实践活动是极其丰富的,经费也非常充足。作为交换生,我们想尽可能多地体验新项目。在一个接一个地报名参加书院活动之后,我们有时候因为收获到了“公费旅游”的机会而兴奋,有时也会因为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而在参加完活动后更加疲惫。
图八 书院组织的香港文化之旅
图九 书院组织的澳门动物园之旅
图十 书院组织的水墨画课程
澳大期末考试的形式与西南交大相同,不是论文就是笔试。考完之后我与朋友又四处游玩了几天。临走的前一天我与在澳大认识的好朋友唱了一晚上的歌,凌晨四点被服务员通知打烊了才回到酒店。第二天一早,我拖着行李有些落寞地走向火车站。虽然我的家与澳门距离并不远,但下一次来这里也不知道将会是什么时候了。
图十一 书院门口,离别之际是圣诞节前夕
我时常喜欢回味过去,尤其是站在“happy ending”的终点线回味胜利到来之前那些奔跑时洒下的汗水、在迷茫不安中流下的泪水——这些痛苦的记忆在当时一点一点蚕食着我的勇气,然而再次回想时却显得如此美丽和耀眼,其喜悦程度堪比在那之后我所取得的甘甜果实。
2023年7月3日,交流项目申请成功之后,澳门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握在我手里。那天下午忙完了一些手续、和朋友分享喜悦之后,晚上我回到宿舍坐在椅子上发呆,然后在朋友圈写道:
“大概我自己都没想到,一年半前还没有转专业成功的时候,我和严宝(我转专业之前的同学)满怀憧憬描绘的梦想(指体验交换生活)现在就这样真实地盛开在我眼前。‘从不怕后悔,就怕遗憾。’这一句话让我横冲直撞狼狈地栽倒在无数个坑里,却也是支撑我走到现在的勇气;可后来我也渐渐发现,无知者的无畏真的很可贵。”
2024年2月24日,交换生活已经结束两个多月,我从容甚至期待地回到原来的生活;生活没变,但我宝贵的经历化作一层滤镜,将生活镀上了一层光芒。
2024年3月8日,我翻阅着之前各种记录着酸甜苦辣的照片和文字。又是一个无限感慨的夜晚,我写下这段话:
“又回顾起了正式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所抒发的感想,当时一遍一遍看着它,一遍一遍控制不住地落泪。只有我自己知道,无论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我到底在挣扎着些什么,又挣扎了多久。这也是我打心底感激这一路,敬佩我自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