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学习园地 首页 > 德语系 > 学习园地

中国德语专业史2

1966—1978: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的停滞和复苏
 
 
 


1966年“文革”开始,我国的外语教育遭到了严重干扰,教学科研陷入瘫痪,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政治运动,学术蒙受屈辱,教师遭到冲击,下五七干校锻炼。季羡林后来在《赋得永久的梅》中提到自己因宣传德国的外语教学法,成为大罪状之首。在此“非常时期”之初,德语专业的各方面乏善可陈,几乎一片空白。“文革”中、后期,德语界教学科研的不堪局面才逐渐有所改观。
 
作为“教育改革”试点,1970年上外办了一期“工农外语学习班”,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招收德语班12人,学制2年,开设毛泽东思想课、外语课、劳动课、军体课。此外还有对象国概况、汉语写作等专题讲座。
 
1970年底,周恩来召开外语教学座谈会,和北大、北外等校师生代表座谈,同年批示北外恢复招生。于是北外德语专业自1966年停滞招生后,于1971年恢复招生,学制改为3年半,1971年招生45人,1972年45人,1973年37人,1974年45人,1975年10人,1976年未招生。
 
北大西语系也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此后,外语院系陆续恢复招生。1972年9月,南大外文系德语专业招收首批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1973年在校德语学生76人。北二外1972-1975年招收4届工农兵学员计1633人,其中包括德语专业,学制3年。1972年,西外在停止招生6年后恢复招生,招收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305人,德语专业也在其中;1975年起还安排学生实习,如担任联邦德国技术展览会的现场翻译。
 

该校一位退休教授回忆:“我刚到西外时,68年没有正式上课,只是复课闹革命。每周三四节课。其余时间开会,我被分配到家委会搞运动,搞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主要负责家属中有历史问题者,给他们读文件,学习政治。69-74年学校在陕北搞了个五七干校,教师学生分批去,每人半年。我们是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每人去1至2年。我70年去,71年回校,然后又在铁路上当过列车员,在工厂当过工人。72年学校才正式招生,招工农兵学员,不经考试,由单位推荐,学制3年。教材是教师、学生代表和工宣队编写的,叫三结合,学的是毛选及报纸上的时事报导。当时运动很多,上课只占几乎一半时间,有时批林彪,有时挖地道,有时开会进行政治学习。71年批林彪,75年批右倾翻案风,76年批四人帮,一直到78年以后才有规律地进行德语教学。可以说,从66年大学毕业到78年左右这十几年,基本上没有搞正式的教学。当时每年招两个班,每班16人。”

 

上外也在1972年恢复招生,德语等9个专业第一批工农兵学院536人入学;“文革”期间共招收工农兵学员5批,其中德语1972年51人,1973年51人,1974年59人,1975年40人,1976年28人,共189人。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开设政治课、专业外语课、汉语课、体育课、知识讲座、第二外语。三年内还要“开门办学”,总时间不少于30周。
 
上海地区的几所高校根据沪委办(72)第99号文件精神,在凤阳等地的“五七”干校开办包括德语在内的多个语种的培训班,学生边学外语,边参加劳动,学制4年。以上外为例,从1972-1974年共招收培训班学员543人(其中德语学员1972年20人,1973年20人,1974年15人,三年共55人)。学员来自上海8个区县的应届高中生,课程要求和工农兵学员大致相等,但有一半时间安排参加劳动:其中第一学年2/3,第二、三学年均为1/2,第四学年1/3。此外还经常安排与附近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批林批孔的“五同”活动。
 
“文革”中后期,也有一些德语专业相继问世:杭大德语专业始建于1969年。1972年武大外文系增设德语专业。同年,华师大外语系开始招收学制为3年的德、日、法教师进修班。197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重新组建,第一批恢复得学科中即有德语专业。1974年天外成立,开设德语等6个专业。
 
随后,我国恢复了派出留学生的工作,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亦在其列。各地陆续开始举办外语广播讲座,有的地区还涉及日、德、法等语种。
 
“文革”期间德语界的科研活动,相当部分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主要是翻译(如上外的《阿登纳回忆录》、复旦的海克尔《宇宙之谜》等),此外还有教材、词典的编写。1975年,全国词典编写会议在广州召开,计划出版包括德语在内的常用外语词典81部。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
 
广外编写的《简明德汉词典》197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开始,北大、同济和上外合作编写《德汉词典》,1979年列入国家语文词典出版计划,1979年川外也派人参加了这项工作。
 
1978年,国际政治学院重建,其外语系设德语等5个专业。
 
同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研究外语如何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的问题,这是“文革”以来首次全面探讨和规划外语教育的会议。廖承志在讲话中提到了德国为外国人办的德语辅助班,认为其全用德语授课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1979年全国外语人员普查结果表明,在现职外语干部188943人中有德语4690人,学非所用者570人,闲散在社会上的81人。
 
复旦外文系在70年代初恢复了德文专业。华师大外语系恢复四年制,于1978年春开始招收德语本科生。1979年同济恢复了德语教学传统和德语第一外语地位,外语系设德语教研室和德文资料编译室,德语专业得以重建,当年即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年,上海机械学院在原外语教研室和德语教研室的基础上,开办科技德语专业,招收了本科生20名,与此相联系的是,1980年,高等院校理工科公共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开展工作,其中德语编审小组有戴鸣钟等。
 

 

1978—2009年: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的勃兴和拓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政策,外语学习热潮由此兴起。此前,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召开,会议文件《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除了大力开展英语教育外,也要适当注意德语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
 
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下设的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于次年召开,祝彦任会长,与会者31人代表全国21所高校约450名德语教师。1988年产生第二届理事会。
 
此后,中国德语专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前进的脚印在德语界几次全国性调研中也有所纪录:
 
 
 
1989年4月,国家教育高教一司、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组成全国德语教学调研组,开始对中国几十所高校的德语专业和德语强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为时近一年半的大规模调研。共分八个项目:德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教学、水平测试、教学评估、学生、对外交流、教学管理。最后由殷桐生执笔起草《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调研报告》,于1992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此成果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进入新千年后,为了解在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我国德语专业的现状,外指委德语组启动了又一次全国性的“德语专业素质教育相关问题调研“,此为外指委《高等学校外语专业面向社会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之一。2003年11月在广外召开的外指委德语组年会上,调研负责人魏育青汇报了主要的调研结果,调研报告包括教师情况统计分析、学生情况统计分析(综合型大学抽样、外语类院校抽样、全部高年级),专业素质调研(2003年全国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测试分析,1998年以来全国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测试总结),两份德文附件。
 
 
 
2004年,钱敏汝主持的“全国德语专业建设状况调研”收集和分析了全国28所高校德语专业学科发展状况的部分相关信息。这是继“德语专业素质教育相关问题调研”之后在全国德语界进行的又一次由外指委德语组成员组织的调研,调查问卷包含德语专业概况、师资、学生、教学、科研、对外交流、教学管理、问题与展望八个方面,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德语专业主要负责人。
 

 

办学规模的变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德语专业蓬勃发展。从70代末起,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1984年全国共有21所院校(解放军外语学院未统计在内)设有德语专业:北外、上外、广外、川外、西外、北二外、北京语言学院、天外、北京外贸学院、华师大、北大、南大、复旦、武大、杭大、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院、同济、上海机械学院、武汉医学院。
 
90年代初进行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调研时,有19所院校参加。当时设有德语专业的外语类院校有8所:北外、上外、北二外、川外、广外、西外、天外、北京外语师范学院。设有德语专业的其他院校有11所:北大、复旦、南大、同济、上海机械学院、中山大学、武大、华师大、杭大、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现在我国开办德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大增,理工科学院及其他专科院校的德语专业增长最快,师范类院校发展规模相对较小。
 
从地区来看,设有德语专业的高校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而天津、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山西、吉林、福建、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较少,大多只有1-2所高校设有德语专业。台湾省设立德文系的高校多为私立:如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文藻外语学院,此外有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设有应用德语系。台湾德语文学者暨教师协会设在辅仁大学德文研究生。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没有设立类似大陆德语系的德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机构。
 
当然这种趋势也会带来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师资队伍和其他前提条件不甚理想,教师的素质状况未必与学校提供的施展空间相匹配,招生数量偏大,小语种教学的特点未予充分考虑,难以始终确保教学质量。
 
 
编者注
据2014年全国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统计,共有来自105所高校的5877名德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其中一本院校54,二本院校20所,独立学校及民办二本4所,三本院校21所,大专院校6所。


 
本文节选自魏育青所著《中国德语教育史要》,收录于《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贾文键 (作者, 编者), 魏育青 (作者, 编者),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3月1日)
 


(文章来自公众号“德语达人”)


Baidu
sogou